修复师正在进行金属文物修复。本报记者王媛摄
我们平时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,其实和文物刚出土时候的模样大相径庭。一件件饱经风霜、残破损坏的出土文物,在文物修复师的匠心妙手中恢复昔日华光。因此,文物修复师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物最终的呈现形态。
3月25日,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太原举行,来自全国各地的219名文物行业工作者齐聚山西警察学院,展示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技术。大赛现场,选手们或打磨,或抛光,或彩绘,或切割,专业的操作手法让人惊叹。只听,金属的摩擦声、木器的刨花声、砖块的敲击声……汇成一首文物界的独特“交响乐”。随着大赛时间的推移,一件件文物在他们的手中华丽变身,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。
(资料图片)
技于指尖,俯仰千年。
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赛的杨玉洁告诉记者:“我是第一次参加大赛,主要是向前辈和同行取经,增加修复经验。”此前,她曾经参与修复新石器时代彩陶、商代白陶等珍贵文物。
陶瓷文物修复师李冬梅这样认识自己的工作:“文物修复是熟能生巧的过程,也需要同事之间互相配合。”她曾和同事一起修复了一件唐代三彩院落。这件唐三彩出土时,碎成三四百件残块,她和同事们拼接了几个月才恢复原样。现在,这件文物已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展出。
本次比赛一个很大的看点是:修复师手中的每一件可移动文物,包括金属文物、陶瓷和壁画,都是货真价实的原件。“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平时修复环境一致的场景。”本次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钟家让介绍。
本次比赛另外一个看点是:考古挖掘工项目的部分实际操作环节在大赛分赛场——太原晋阳古城遗址进行。32位参赛选手在晋阳古城2号遗址使用洛阳铲较量探掘专业技能。
大赛采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,理论考核占20%,技能操作占80%。3月26日,全体参赛人员经过两天的努力工作,已完成各项比赛任务,共产生一等奖10名、二等奖22名、三等奖42名;共有10个代表队获得优秀组织奖。
据此次大赛总裁判长李六三介绍,大赛安排紧凑、井然有序,参赛选手精神饱满、积极投入,本着赛出风格、赛出水平、互学互鉴的目的,严格遵守赛场规则,展现了新时代文物人的精湛技艺和精神风貌。
本报记者王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