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假回家工作之余读了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,感触甚多。
简练,或者说精炼的文字,配上扣人心弦的叙述,即使不长的小说,也能成功,而牵动读者的心。《老人与海》在海明威的思绪中流转,充满炽热的液体,不曾冷却。
王勃笔下流淌出的千古传唱的《滕王阁序》,其间曾说,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,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志向,也是老人圣地亚哥的真实写照,是他的灵魂的最恰当描述,是一种生命意义,
(资料图片)
是一种悲剧一般的壮丽,还是一种对人生的洞悉。当这个世界的天平不向每个人倾斜时,总用人会被象征倒霉的另一端所高高抬起,没有信心,厄运会轻易吞噬空虚的心灵。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,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,却
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呢?难道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?冷冷的海风里夹杂着一股血腥,也许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。唯有不羁的灵魂,才是与大海的对抗,与自然的对抗,与世界的对抗,与命运的对抗,这样的灵魂才能做到,真正
的伟大,即使他不曾成功过。
《老人与海》讲述了一个故事,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,被同行看成失败者,可是他坚持不懈,终于钩到一条大鱼,大鱼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,最终被老人杀死了,绑在船的另一边。老人在
归途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,但他仍然斗志昂扬,像一个角斗士在大海这残酷的角斗场是顽强地展开搏斗,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。虽然老人捕的鱼,在归航的途中只剩下了鱼头、鱼尾和一条脊骨,但丝毫没有减退老人的坚强
意志。
远涉千里,深入大海。为的只是一条鱼么?说到底,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。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,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。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,才使我感动,才使我和追随老人的孩子
一样,为他的悲壮落泪无可否认,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。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,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,他都是一个胜利者,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,
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。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。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,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,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,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,他只是带
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,也就是说,鲨鱼才是胜利者。可是,在理想主义者眼里,老渔夫就是胜利者,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,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。
“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。”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,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一方面倒下,恰恰是另一方面的站起,在一个宛如梦境的场景中,必定会出现胜利的结局,这是圣地亚哥的魂,也是
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倒下的精神层面。我认为,这,才是伟大的定义。
老人,外表的丑陋,内心的壮丽,和奋勇。无论如何,都没有人敢说他不是英雄。
英雄或许要有强大的肉体,令人称颂的作为,四方流传的美誉,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。一个英雄,拥有的,便是精神力量的巨人。所谓英雄者,敢为人之所不敢为,敢当人之所不敢当。所谓英雄
者,坚强刚毅,屡败屡战。他左右自己,成为一个永不会被击倒的人,他在精神领域,没有失败的记录,也没有失败的预兆,甚至没有失败的概念。自信,坚持,不懈,拼搏,一个老人的故事,一个英雄的启迪。
那我呢?或许我觉得,所谓英雄离我太遥远,但是距离产生美。而美又是在我们身边的。我不是英雄,也许永远不会是。但是没关系,我有英雄之志,这就足够了。它告诉我的,并不是事迹,而是精神和品质。它的存在
是一种高尚的品德。或许我正碌碌无为,但我不会让我迈向成功的步伐停滞,也不会让我追梦的凤凰坠落。不屈服于困境,不低头于失败,脚踏实地坚持不懈,把不值得变成值得,把不可能化作可能。这就是我要做的,我该
做的。若是这样,我才告诉自己,自己是强大的,是成功的,向老人一样,永不言弃亦永不言败。
浮想联翩之间,才领悟到,所谓老当益壮,壮的意义,我想就是一个英雄的努力,他在现实中失败,却在精神上达到了巅峰。
“我质问神灵:难道不反抗也是罪过吗?”
“我质问神灵:难道不反抗也是罪过吗?”
“我质问神灵: 难道不反抗也是罪过吗?”
太宰治的质问直击灵魂。一口气将他的《人间失格》读完。我突然想到:这人间的痛苦,是否都随太宰治投水自尽的那一刻消失殆尽了呢?于是抬头望天,那孤独的山河依旧孤独,那缓缓坠落的夕阳也并未因此加快脚步,一切依旧。一切依旧。就像个完美的跳水运动员,在十米的跳板上优美地奔向水底,只溅起些许的水花,过后便平静下来,一切依旧。一切依旧。
不反抗是罪过吗?
埃里希·弗洛姆说:“所谓精神病症患者,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。”主人公叶藏最后便被认作是一个精神病症患者,亦或说是太宰治本人。叶藏掰着手指头过日子,太宰治也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。叶藏的“丑角精神”是他在人世间最好的伪装。“这世上真的有不说谎的人吗?如果有的话,那个人肯定是个永远的失败者。”
太宰治在《东京八景》中有段话很形象地表明了叶藏或其本人无赖者的七宗罪:“我是无知骄傲的无赖汉,也是*下等狡猾的好色男,伪装天才的欺诈师,过着奢华的生活,一缺钱就扬言自杀,惊吓乡下的亲人。像猫狗一样虐待贤淑的妻子,最后将她赶出。”这是主人公叶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。当这个社会再没有值得留恋的时候,他便走向了一种更极端的妥协方式——自杀。一口气将这个故事读完,我深深地倒吸了一口气,仿佛听见叶藏在内心深处的*:我无能为力,我不再反抗,我错了吗?
豆瓣上有段很精彩的评论:“我装作老成,人人就传言我老成。我假装是个懒汉,人人就谣传我是懒惰虫。我假装不会写小说,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。我伪装成骗子,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。我充阔,人人以为我是个阔佬。我故作冷淡,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。然而,当我真的痛苦万分,不由得*时,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*。”与太宰治不同,加缪在《局外人》中塑造了一个积极反抗的人物形象,面对生活的抛弃,主人公默索尔表现出——你反抗啊!别逃避!你反抗啊!却不料结局却是“我只期盼行刑的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,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最后一程。”太悲哀!如果妥协和反抗都无法撼动这个丑恶的社会,那么面对生活的方式又何来错误一说?
假如不反抗是罪过,那么那些对于生命与生活都有着更高的领悟力的人,仿佛就能感知到周遭的五光十色。这样的纤细敏感,虽能体验更多层次的美好,但这种能力的背面是,他们必将承受着敏感带来的十倍百倍的痛苦,且无人诉说。而在那些立于洪流之上观百川沧海的人眼里,在那些看见过太多的丑恶而心觉麻木的人心中,每一条小溪流的喧闹是不是显得愚蠢而徒劳。那些更加敏感聪明、善于体察人心的人,是不是在演戏的时候,感到的不仅是戏弄的快乐,也有一种悲凉和自怜?社会总要求我们做出选择,坚持所谓“正确”的方向,叶藏及太宰治选择的方式或许太过极端,但在生活重压下稍微喘一口气,从来都不是罪恶的定义,这个社会的一切,也从来不是正确、正义的代名词——
我仿佛听见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发自内心的呐喊:从来如此,便对么?
从来如此,便对么?
从来如此,便对么?
叶藏的一生:毒品、酗酒、*、失真、友情、爱情……一切都尝试过却仍不快乐。勇敢又辛酸、自由又堕落。以至于“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!棉花都能让他们受伤!我说不定会被幸福所伤。” 从来如此的并不一定是对的,就像这个社会所给予我们的权力和义务;但也总不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,使得一时的幸福都能伤害自己,总会有第三条道路通向光明。我是否能不直接去对抗官场,也不为那五斗米而折腰,去悠然走向那南山?我是否能像柴静那般心怀大义却难以抵抗社会的压力时,用所见所行的每一步记录下《看见》?;我是否能在无力对抗的时候选择第三条路,去探寻另一个世界的光明,或者去努力锻炼自己等到足以有能力的时候再来反抗?
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这个社会并不总是对的,我们也并非一定要服从社会的安排。我们常说人生如戏,是说它的荒诞无知、此起彼伏;说人生如梦,是指人生的不确定性,是指它的奇妙、美好。但人生真的始终如此吗?叶藏的一生大抵这般荒谬。这是悲剧,也是最好的结局了。
从自我本体中分离出来的“人格面具”,其存在的目的不是消弭自我求得通化,而恰是隐藏那个与众人“相异”的自我。如果个性都被社会所同化,那么何来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?如果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只会迎合社会的需求而消弭自我,那么未来之辉煌将去往何处?
是啊,每个人对于社会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无奈。有人选择极力反抗,有人选择妥协放弃,却只有少数人会选择他们的第三条路。《世说新语》大道至简,“我与我周旋久矣,宁作我。”坚定本心,另寻他路,亦是光明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