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网财经4月26日讯(记者安然 朱玲)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近日发表的文章《引领消费金融公司规范有序发展》中指出,截至2022年末,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总额8844.41亿元,负债总额7847.23亿元,所有者权益997.18亿元。
利率压降叠加疫情冲击的2022年,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增速放缓,且行业业绩分化依然明显。记者注意到,从近期公开业绩的18家消费金融公司来看,排名前四开外的消金公司净利润累计相加,尚不及招联消费金融一家的净利润。
(资料图片)
增速放缓
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,已公开业绩的18家消费金融公司,多数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正向增长。其中,中银消费金融的营收增幅最高,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7.58亿元,同比增长26.4%;小米消费金融以及中原消费金融净利润增幅最大,分别达195%和64.85%。
但也有机构营收、经历均呈现同比下滑之势。2022年,晋商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4.28亿元,同比下降22%;净利润为5195.89万元,同比下降15%。
值得注意到是,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增速整体呈放缓之势,头部公司的招联消费金融、兴业消费金融等受到整体影响,营收、净利润增速多在放缓,而中小型消金公司因为每家业务方向有一定差异,所服务的消费领域也有不同,具体业绩上增减幅度不一。
具体来看, 招联消费金融2021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,而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降至个位数。
兴业消费金融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01.15亿元,同比上涨20.54%;净利润24.93亿元,同比增长11.79%。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其过去四年的数据。数据显示,2018年—2021年,兴业消费金融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6.2%、105.76%、28.4%、29.78%;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4.98%、101.37%、30.94%、65.14%。
资产规模扩张是消费金融业绩的重要驱动因素。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表示,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业绩增长放慢的背后,是资产规模扩张的放缓。截至2022年末,全国已开业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额达8844.41亿元,同比增长17%,增速较2021年的43.5%大幅放缓。
业绩分化
整体来看,招联、兴业、马上消费金融业绩稳居前三甲。2022年公司营收前三名依然分为招联消费金融、马上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,营收之和约410亿元;净利润前三名则为招联消费金融、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,净利润之和约75亿元。
蚂蚁消费金融披露成立以来首个完整年度业绩报告。根据其股东宁德时代财报,2022年宁德时代对蚂蚁消费金融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为6724万元,按照其持股比例换算,蚂蚁消费金融2022年全年净利润约8.4亿元。
而行业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,马太效应凸显。中国网财经记者注意到,排名前四开外的持牌消金净利润累计相加,尚不及招联消费金融一家的净利润。平安、阳光、湖北、北银、晋商、宁银、小米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等8家机构净利润均不足2亿元,另外有6家消金机构净利润未突破1亿元。
零壹财经在《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(2022年)》发展报告中指出,未来中小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将面临压缩。于百程认为,头部公司在融资成本,业务成本,业务能力和品牌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。
“在接下来的一两年,蚂蚁消费金融、平安消费金融、小米消费金融以及建信消费金融(筹),本身集团相关业务规模就很大,股东生态资源丰富,有望进入新的头部名单。”于百程表示。
趋势、挑战
2022年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仍然是合规整改的一年。2022年针对消费金融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,从公司内部管理到业务类型、利率、与互联网机构的合作以及催收等多个环节都有相关政策出台,对消费金融全环节进行监管。
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的文章指出,消费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主要是:一是细分客群能力不足,获客成本居高不下;二是融资渠道狭窄,融资成本高企;三是自主风控能力不足,风险管理成本被动抬升;四是中低收入客群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不足,运营成本较高。
“降低风控成本能带来更多的利润。我们风险降低0.1%,对应的可能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利润。”有消费金融公司首席风控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。
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,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一是关注各类成本,涵盖获客成本、运营成本等,探索更加精准触达客群的渠道和路径;二是关注重点客群的消费需求,例如“新市民”“低龄老人”等客群,并切入高频场景实施客户转化;三是继续投入科技研发,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助力风控,为贷后业务减轻压力。
于百程进一步表示,长期来看,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,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,头部效应也会更加明显。除了技术层面之外,包括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,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,风险控制能力,合规经营能力等,都是消费金融公司保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