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是联合国“国际小米年”(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)。“小米年”由印度提议,获得74国的支持和联合国大会通过。联合国预测,2030年和2050年全球人口将分别达到85亿和97亿。地球需要养活激增的人口,而小米类谷物营养价值较高,可在旱地耕作,对气候适应力较强,是应对粮食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。“小米年”旨在促进全球产量的提高,引导政策关注,确保高效的加工与消费,鼓励粮食系统更好地链接,促进小米的可持续生产和市场机会,推动小米成为粮食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俯瞰“沁州黄”(宋建国 摄)
“国际小米年”直接涉及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8项,即零饥饿(2)、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(8)、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(9)、可持续社区(11)、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(12)、气候行动(13)、陆地生态(16)、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(17)。从全球范围看,小米事业是牵动国际粮食供应链以及各国合作发展的重要事业。魔多情报智库(Mordor Intelligence) 适时发布了《全球小米市场》报告,预测小米市场规模将从 2023 年110.2 亿美元增至2028 年138 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为 4.6%。
(资料图片)
国际权威数据库 Nation Master显示:目前有80多个国家生产小米类谷物。作为中国太行山人的后代,我从小听闻极品小米“沁州黄”轶事,它是老家山西长治市沁县的宝贝,最近我又在其源头产地 —— 沁县次村乡檀山听到了更多传闻。值此“小米年”聚焦“沁州黄”,聊聊这个小米粒大世界的故事。
三晋花园 水开美名城——山西沁县(宋建国 摄)
中国首创小米农耕
小米英文叫“Millets”,但国际上Millets的定义不尽相同。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(FAO)的定义说:Millets是一个统称,指小粒的禾谷类一年生草本植物。Millets中占比较大的有珍珠粟(又名珍珠米,Pearl millet)、指状粟(又名红谷子等,Finger millet)、黍子(脱壳后叫大黄米, Proso millet)、谷子(古时称“粟”,脱壳后叫小米,Foxtail millet)。粮农组织列出的综合Millets 三大生产国分别是印度、尼日尔、中国。
在中国,Millets仅指谷子,即小米。世界农耕历史有上万年,中国首创了小米生产。2009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(PNAS)的论文《东亚黍子的起源时间延伸到一万年前》,阐述了河北磁山遗址发现的3至5米深的88 个储藏坑,分别储有0.3至2米厚的作物遗存,共为 109 立方米、5万多公斤。研究表明约在8700年前作物中出现了谷子。该文由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完成,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等13人。
谷子地里(图源:沁县政府融媒体中心)
2012年2月同一院刊PNAS发表论文《中国北方早期小米的使用》,陈述了北京东胡林遗址约1万年前的炭化颗粒谷子的证据。从沉积物中发现的古代淀粉粒组合,包括陶片上的碳化残留物以及保定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磨石工具,将中国谷子小米驯化种植时间锁定在约一万年前。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等 13人。
2020年第7期《考古》杂志的文章《北京东胡林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》(©1994-202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),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等6人阐述了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的考古发现。这里的文化堆积年代距今为11000 — 9000 年,在浮选出的炭化植物种子中发现了粟和黍两种小米遗存,是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粟和黍的实物,说明它们的驯化时间约在一万年前。
以上权威学术刊物的论文提供了磁山、南庄头、东胡林三个遗址的系统证据,证实了中国是最早驯化和种植谷子的国家。中国对全球农业的起源贡献巨大。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、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介绍,目前中国是世界谷子第一大国,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数的80%;印度其次,约占10%。
人工踩谷 (李建军 摄)
国米“沁州黄”
全球有6000多种Millets,近年来在非洲的种植增长较快,原因之一是较易打理。而“沁州黄”恰恰相反,它依赖于一套严格的农艺和精工细作,还需要优质的土壤与适合的气候。“沁州黄”传统种植系统可追溯到神农氏炎帝时期。
相传远古时沁州是一片湖水,东南的檀山顶栖息着凤凰。某年大旱作物干枯,唯有凤凰台几株野谷长势良好,秋收喜人。从此人们在此播种,经年培育,谷子越来越圆润晶莹,香甜可口,人们相信这是凤凰衔来的神种。
今天“沁州黄”的种植分布在全县。沁县地处东经112°27′~112°53′,北纬36°25′~36°58′之间,平均海拔1000~1100米,有“天旱地不旱”的奇妙的地理气候,给予了“沁州黄”理想的生长条件。“沁州黄”色泽自然,状如珍珠,米油醇厚,清香扑鼻,香甜可口;蛋白质、脂肪、微量元素、粗纤维等均高于一般小米。清康熙年间,沁州官人吴琠(时任保和殿首席大学士兼刑部尚书)将小米献给皇帝品尝。康熙喜之,御赐“沁州黄”,并封为贡米。“金珠子、金珠王,金珠不换沁州黄”,民谣尽显其精贵程度。
今年3月,沁县政府完成了约35000字的文献《山西沁县沁州黄小米传统种植系统》,文中介绍:“沁州黄小米传统种植系统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。沁州黄小米所含矿物质、营养成分为《中国谷子品种资料目录》中编入的11000万余谷物品种之最。” 此文献含有大量佐证和引证,包括《汉书》《墨薮》《新语·道基》等,鉴于篇幅本文不赘述。
沁县人坚持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的经营理念,把“沁州黄”打造成了最优质的“中华第一米”。全县32.36万亩沁州黄小米基地都获得了国家有机、绿色、地理标志认证和登记,三年一轮作,每年种植10万亩左右。
“沁州黄”收获了无数桂冠 —— “中国名牌农产品”“中国地理标志产品”“中国小米之乡”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谷子)标准化生产基地”“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”等,仅国家级奖项和荣誉就有约30个,还有省级与其它奖项和荣誉。它多次在国内大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,连续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被列为行业标准,销售市场覆盖全国28个省、区,并且出口。“世界小米在中国,中国小米看山西,山西小米数沁州”,此话绝不夸张!
卧羊取肥(图源:沁县政府融媒体中心)
富有文化底蕴的农耕传承
“沁州黄”农耕有一套严格的方法。王向明在《沁县农业传统种植文化遗产》一书中介绍,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关:种前要三选(选地选种选肥),三墒整地下种,种谷把三关,挽谷三原则,谷地过“三锄”,防病有三法,割谷有三法,打谷过两遍等。其中许多细节比如“卧羊”取肥等,尽显一方山水一方智慧。履行“谷子→大豆或薯类→玉米→谷子”三年一轮作的模式,更是天然的循环轮回之道,能有效地保持土地肥力,抑制病虫害,保障小米的品质和营养。
山西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,沁县人文厚重,民风朴实、低调、有定力。“沁州黄”农耕法依赖于 “尊重自然、耕读传家、惜土为命、以求永续利用”的乡风民风。总之,急功近利和暴富念头者,难守“沁州黄”事业。
“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”首席科学家刁现民(中)在沁县进行技术指导(图源:沁县政府融媒体中心)
檀山的常庆是“沁州黄传人”,开朗、热情、执着。“沁州黄”传统法种植辛苦不易,有机谷子亩产仅约300斤。他坚持了20多年探索传承,辩证地解读了有机耕种中的各类关系与矛盾,开发了有机旱作沁州黄生产范式,并且坚信:坚持人工作业+秉承传统农法 = 保障小米品质。他成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,有效地传播了有机旱作范式,带动了农户脱贫增收,被长治市评为劳动模范,被沁县屡次表彰。我在常庆公司看见了若干种高品质产品,也看见了他家几代人和睦相处,更加相信:尊重自然规律的人,终将被生活所拥抱、所回馈!
沁州黄正宗传人、山西沁州黄小米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耀武(图源:沁州黄小米(集团)有限公司)
沁州黄正宗传人、山西沁州黄小米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耀武,为“沁州黄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临危受命,将国企转成民营后,经20多年艰苦摸索和奋斗,成功地把握住公司的发展,搞科研,做培训,开拓新产品,探索现代市场模式,抓媒体传播,创立了中国小米米粉营养系列第一品牌,引领了全国小米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,实现了产品换代升级、企业转型。公司被评为国家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、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、中国杂粮加工10强企业,他个人也荣获了无数奖项。影片《那山那地那人》在韩国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,影片中他说:“为了沁州黄,经历了太多的艰难,也有很多欣慰。此生无怨无悔!” “大爱谷之爱,绵延沁州黄。我今当此道,振臂守国墒。” 诗中尽显其抱负与情怀!
我在沁县看到,从农民、企业家到公仆,都充满了希望、信心和实干精神,都是踏踏实实不辜负每一天。人们放眼未来,做好当下。这,或许就是面对困难的最有效的回答。
“沁州黄”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领导。沁县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工作,比如命名了沁州黄镇,以扩大知名度,发展“沁州黄”原产地和主产区的种植、加工、销售全产业链;出台了关于2022到2030年的沁州黄小米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;出台了关于推进“沁州黄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;申报了沁州黄小米传统种植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;制定各项标准,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,推动媒体宣传,组织群众活动,帮助创新中的企业家……县委县政府做的海量工作,本文远远不能谈及皮毛。让我最感动的是沁县的公仆们,人人尽心尽力,不分昼夜,踏踏实实,心中有“家务事”,手中有活。他们的责任心和素质使人相信:沁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好!
谷子成熟了(图源:常庆)
“沁州黄”农耕的可持续性是国际典范
“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” 富兰克林·H·金教授(Franklin Hiram King)1911年去世,其著作《四十个世纪的农民》(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)今天仍在销售。当年他在亚洲考察了9个月,解锁了为什么美国农田耕作几代后就殆尽,而亚洲农耕4000年后依然土壤肥沃。书中他讨论了有机农业,给出了大量例证,提出了“永久农业”的概念。他说,中国、日本和韩国的农人是明智的,他们实践着更友善、更温和、更少浪费的农耕方式;他希望美国也能科学地保护土壤,但是其观点当时未能影响主流社会。
今天大自然的一切矛盾都更加白热化。2023年7月是地球12万年中气温最高的一个月。全球粮食系统带来1/3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。农业的巨大碳足迹,迫使人们正视现实与科学,实施可持续农业(或永久农业)。
“沁州黄”的传统耕作法和有机、绿色的生产方式,是保护土壤和长远农业利益的有效机制。“沁州黄”源于斯长于斯,植根于当地的土质、水源、羊群、种子等等,是可持续的永久的产业,是更加绿色、低碳、环保的事业。“沁州黄”的农耕模式走在前面并得以完好的传承,值得国际社会学习借鉴。
国际上关注到了中国小米业的成就。全球农业旅游联盟的世界农业旅游日委员会主席、“印度农业旅游之父” Pandurang Taware说:“Millets是人类最早被驯化的食物。‘国际小米年’中我们在印度举办很多活动宣传Millets的意义。我的农场种了大量的Millets,所以我了解其经济与社会价值。我衷心祝贺中国沁县Millets同行们取得的成就!期待我们在Millets产业和农业旅游领域中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!”
与“沁州黄”相关的旅游业是我关注的话题,于是有了与朱总的对话。山西小米运营中心有限公司是“山西小米”区域品牌的省级运营主体,总经理朱鹏对山西的小米如数家珍。他说:“‘沁州黄’ 是山西优质小米中知名度最高的高端小米。它没有重工业污染,加上沁州黄集团等企业三十年的打造,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。但是与国内其它同类产业相比,沁县小米产业还需要加强全产业链的发展。未来我们希望开发与旅游地产模式相结合的农旅新产品。”
的确,沁县在农业、文化、旅游融合方面大有潜力。沁县除了红土地+黄小米,还有大美 “沁州兰” —— 广阔的水域和湖面,蓝天白云,蓝水涟漪,自古 “八水绕沁州”,水资源来自地下,无外来水。源头活水丰盛,沁园春矿泉水是全国“二青会”唯一指定的矿泉水。全境无污染源,被誉为 “煤海中的一片绿地”。境内森林覆盖率38%,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,181天为一级,被评为“中国绿色名县” “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” 等。我希望再回沁县时,能看到生态康养旅游新产品。
沁州黄镇的石碑(宋建国 摄)
“沁州黄”的使命
行走在太行山上,仿佛又听到了冼星海的歌 —— 红日照亮了东方,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。看吧!千山万壑,铜壁铁墙……
沁县南里镇西林村是我父亲的出生地。我们“郝家祠堂”三合院有一个古门楼,正房五间,东、西房各三间。1938年6月,八路军总指挥朱德、副总指挥彭德怀、参谋长左权就住在郝家祠堂,并且办过三期营级以上军政训练班,课堂设在村边小树林。后方的老百姓倾力支援抗日,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衣,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,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。”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,粮仓沁县输送了军粮五千万公斤,“全民上阵,箪食壶浆;慷慨捐粮,一万万斤。”
在沁州人的精心呵护下,“沁州黄”将一如既往为民造福,并且永久守护好土壤与地球。沁州黄,我为你骄傲!
(郝霄虹,英文名HaybinaHao,系前美国全国旅游协会(NTA)副总裁、前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(WTTC)大中华区总监、现为国际旅游业媒体人)
文/郝霄虹(HaybinaHao)
编辑 徐婕妤
二审 张 芬
三审 赵 林